1.教養的關鍵不在孩子,在父母
情緒化的反應是我們的頭號敵人,我們能為孩子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學習把焦點放在我們自己身上.
想要發揮影響力,就必須先把自己控制好.唯有如此,才能"選擇"回應孩子行為的方式.
學習將焦點在自己身上,擺脫"為"孩子負責.
2.做一位當家作主的父母代表的意義是要能激勵你的孩子驅策他們自己.
應該要不斷的鬆手,尊重孩子做選擇的能力.即使並不贊同他們的選擇.
目標不是控制,而是去"影響".
當我們對著孩子吼叫時,透露的訊息只有一個:讓我平靜下來!(我需要你服從我,否則我就會失控)
3.保持冷靜,意味著創造空間.
4.以終為始,但不要管最後的結果(放掉得失心).
(將焦點放在對明日渴望的結果上,鼓勵自己今日採取相對應的行動)
5.孩子最需要的是不需要他們的父母.他們人生的目的是成為他們自己.
一個兩歲孩子最愛說"不要"的原因:他正在學習發展自己空間(物理空間&心理空間)的概念
打從出娘胎開始,孩子就已經踏上與我們分離的旅程.
當他們跟我們很親近的時候,是在發展日後面對分離時所擁有的安全感.(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學習分離)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提供給他們更大的個人空間,遠比擔心他們會在那個空間裡做出什麼,要來的重要的多.
6.選擇不去對孩子的論點說 "沒錯,可是....",尊重他在親子天平上的份量.
可以說 "這是我的想法,你認為呢??"
7.緊盯著孩子做功課是舉世盛行的流行病.
意謂著"我要為你負責,兒子,所以我要確定你把功課都完成了而且都做對"
直昇機父母忘了回家作業究竟是屬於誰的,然後又在某天孩子表現出自私與無能的時候顯得吃驚.
8.一旦我們將孩子貼上標籤,就算只是無意識地去辨識出某種特質,也會嚴重的限制了他們的空間.
我們重複貼任何一種標籤,無論它是多們正面的,所做行為都是在阻絕孩子們進化.發展的自由.
9.孩子愈曾暴露於他們違規的小小後果,就愈不會犯下重大違規.(就像打預防針...)
讓他們盡早體認"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黃金律,長大後就越不用面對更大的教訓.
10.我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犯下跟我相同的錯,我只是希望他對我的智慧有所尊重.---這是父母的期望.
當孩子犯錯時,你選擇站在何種角度?
站在他們上方------"我早就告訴過你了!"----,等他們俯首認罪,表現悔意.
站在他們下方------選擇幫他們逃脫後果.當永遠的救兵.
如何在保護孩子遠離生命中的危險,以及讓他們暴露於生命中的教訓之中取得平衡?
11.虛晃的威脅,實為失信的承諾!
信守承諾所達到的溝通有:這個世界有一定的運轉方式 / 人們是可以互相信任的 / 權威角色是可以被信任的
語言和行動都是具有意義與力量的 / 在這個混亂的人生中,承諾仍有其重要性
12."零吼叫教養"是一條持續朝向"表裡一致"邁進的旅程,這是一趟根據原則處世的旅程.
以核心價值為依歸,練習能造就永恆,發展一份實行力.
認清一件事:若不是一直在參與創造新模式,就是在持續舊模式.
好好照顧自己是對家人最重要的責任.最佳的教養之道,就是確定自己是在健全的身心狀態下進行.
13.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將自己平靜下來,以及讓自己成長.一切操之在己!